Summary

修正诱惑力的任务: 一种诱导儿童战略说谎的范式

Published: April 06, 2018
doi:

Summary

《诱惑抵抗范式议定书》旨在引出2至8岁儿童的策略性说谎行为。对越轨行为的奖赏是过于诱人而难以抗拒的, 因此可以观察到, 由于违法行为而存在不可逆转的证据, 儿童的自发谎言。

Abstract

《诱惑抵抗范式议定书》旨在引出2至8岁儿童的策略性说谎行为。对越轨行为的奖赏是过于诱人而难以抗拒的, 因此可以观察到, 由于违法行为而存在不可逆转的证据, 儿童的自发谎言。在一个发展心理学实验室中, 在用隐藏摄像机录制的单向镜和视频之后, 该协议开始于一个猜谜游戏, 在那里孩子被给予三次试验, 以猜测隐藏的物体在一个倒置的杯子下的身份。实验者在前两个实验中给出提示, 以确保孩子正确地 “猜”。在期末试验开始时, 实验者短暂离开房间, 要求孩子不要偷看杯子下面。如果孩子无法抗拒诱惑和窥视, 以前装在杯子里的小颗粒就会散落在沟槽表面上。当实验者返回时, 孩子被问到是否偷看过。如果他/她否认违反了物证的存在, 他/她被要求解释为什么粒子在桌子上。三反应可以在程序中观察到, 包括最初的越轨行为, 如果孩子偷看真相或撒谎, 以及在物证面前的战略说谎行为。

Introduction

这种修改后的诱惑抵抗协议的总体目标是在精心设计的实验室环境中引出儿童的自然主义说谎行为。儿童说谎行为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是几十年来研究兴趣的焦点。说谎指的是将一个人或一个组的虚假陈述故意交付给另一个人或组1。撒谎掩盖自己的罪行是儿童2所展示的最常见和最早的欺骗形式, 尽管它被儿童和成人3非常消极地看待。这种类型的谎言服务出纳员的利益, 保护他们免受其违法行为的后果4, 但它违反了信任和中断通信规则, 违反信息平等的假设5。说谎虽然经常被视为一种反社会行为, 但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技能6, 它的出现反映了儿童在处理复杂的社会情况时的灵活性, 以确保他们自己的保存。因此, 在实验室环境中征募儿童的自发说谎行为, 不仅可以研究儿童撒谎作为一种社会行为本身的发展, 而且还允许调查认知和社会关联的说谎行为在童年时期。

尽管儿童的说谎行为在很长时间内吸引了研究的注意力7, 但在最近几十年里, 随着创新实验程序的发展, 关于自发说谎的重大进展才得以实现。这会导致孩子自发地说谎1,4,8,9,10,11。早期的研究要求儿童 “说谎” 关于某些事实12, 不反映说谎的秘密本质。说谎是一种欺骗行为, 听者不应该知道说谎者试图误导他或她;而听者不应该能够发现他们的谎言是成功的。因此, 要求孩子们 “撒谎” 的事实创造了一个假冒的情况, 这是不正常的儿童的自然说谎的情况。对撒谎的13的早期观察研究也存在类似的挑战, 这只捕获了被观察者揭穿的 “谎言”。

由西尔斯、劳和 Alpert14开创, 随后由刘易斯et8, 原始的诱惑抵抗范式为儿童自然主义说谎行为的生态学上有效的探索提供了方法。在这个范例中, 孩子们有机会犯下一个罪过, 例如, 被单独留在房间里, 有一个漂亮的玩具, 并指示不要偷看或玩它。由于任务对执行功能的要求很高, 年幼的孩子很难抗拒偷看或玩玩具的诱惑。因此, 当被问及他们是否偷看或玩过玩具时, 有违规的儿童有机会自发地撒谎。因此, 这种范式创造了一种情境, 来引出儿童自发的谎言, 而不是指示他们撒谎。更重要的是, 它模仿最常见的儿童谎言的性质, 通常目的是掩盖过错14。Polak 和哈里斯9进一步修改了范例, 在其中比较了允许儿童玩玩具的许可条件, 在这种情况下, 儿童被指示不碰玩具。孩子们在两种情况下的反应比较突出了一个事实, 那就是儿童有说谎的实际意图, 而不是忘记他们做了什么。

被修改的诱惑抵抗范式的最被引用的版本开始以猜测的游戏1,10,15。孩子们被指示用它在远离玩具时发出的声音来猜测玩具的身份。当他们得到正确的前两个试验, 他们将被单独留在房间里, 然后他们有机会猜测最后一个。他们被指示不要转过身去偷看。与前两个试验不同的是, 玩具的声音与玩具的特性相匹配, 最终的玩具发出的声音与身份无关, 因此, 它不太可能通过听力来猜测玩具是什么。当实验者返回时, 孩子被问到玩具是什么, 以及他/她是否偷看过。后续问题将探讨儿童的战略谎言, 以掩盖他们的罪过1,9,10,16。战略说谎是当说谎者接受谎言接受者知道和做与早先谎言一致的错误声明为了掩盖罪行4。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错误地否认违法的人会被要求解释他们如何知道玩具的身份, 而不偷看他们是否能提供与他们最初的错误否认相一致的合理解释以避免暴露。使用这一范式的研究表明, 学龄前儿童几乎无法说出看似合理的战略谎言, 这与他们的错误否认19是一致的。

除了参加自然社会交流中类似的自发和真实的谎言之外, 还进一步修改了诱惑抵抗范式, 以对抗有违法证据的儿童, 争取初步谎言。埃文斯、徐和李4开发了一种进一步修改的诱惑抵抗范式, 以便在物证存在的情况下研究儿童的战略说谎行为。不同于语义泄漏控制, 保持谎言之间的一致性的能力, 战略说谎需要一个说谎者保持谎言和证据之间的一致性的谎言接受者, 在这种情况下, 不仅口头证据, 还有物证。在这个版本中, 孩子被要求猜测一个玩具的身份隐藏在一个颠倒的杯子里三次。实验者将给出线索, 确保所有孩子在前两次试验中正确地 “猜测”。随后, 孩子们被指示在最后的审判中不要偷看杯子, 而实验者则短暂离开房间。如果他们做了违背和偷看, 隐藏在杯子里的内容会溢出, 并留下物理证据, 这是很难为儿童清理。儿童被要求解释的物理证据, 如果他们拒绝偷看。此版本优于以前的协议, 是为了减少由于谎言4而跟踪他人信仰的变化而强加的认知需求。相反, 存在的犯罪物证的功能, 以提醒以前的行为, 并与儿童的谎言直接对比。这样, 孩子们只需要假装他们的意图, 作出一个合理的解释: 泄漏是一个意外, 而不是一个故意行为的结果。这是特别重要的, 因为在发展早期理解的心理状态比其他人的信念17。利用这一版本的《议定书》进行的实证研究表明, 年幼儿童能够辨别出与其违反的实际证据相一致的4年或5岁4的战略谎言。

本文介绍了最近发表的研究18中使用的诱惑电阻范式的修改版本, 详细说明了改进的程序和材料。该议定书适用于诱发2至8岁儿童的自发说谎行为。建议的年龄范围是基于对幼儿说谎行为的出现及其在这一时期的心理理解发展。孩子2岁的谎言, 和谎言的复杂程度可以说是与儿童的错误信念理解1,16。儿童在3岁至5岁之间通过一项错误信念任务19, 并在7和8岁左右通过第二次错误信念任务20。本议定书可在与儿童的社会理解和社会行为有关的发展心理学研究领域中有潜在的应用。

Protocol

本港教育大学的人类研究道德委员会 (HREC) 已批准上述所有方法。为每个孩子获得父母或监护人的书面知情同意。 1. 介绍和热身 把孩子和家长介绍给发展心理学实验室。确保该儿童没有发现隐藏摄像机的视频录制或相邻的观察室后, 单向镜。让单独的孩子坐在一个孩子大小的桌子旁边的实验者。 让孩子有足够的时间去熟悉和舒适的环境和实验者。 为孩?…

Representative Results

上述方法由王et实现。18. 参加者有93人, 通常是在香港的本地幼稚园发展儿童 (47 男童; 年龄范围39.24 至81.48 月, 平均 (M) 年龄 = 59.76 月, 标准差 (SD) = 9.84 月)。参加者分为两组, 使用年龄截止60月。青年组由46岁以下儿童组成 (22 男孩;M = 51.60 月, SD = 6.12 月), 并且老小组由47个年龄超过5年的孩子 (25 个男孩) 组成;M = 67.7 月, SD = 4.90 月)。 <p class="jove_conten…

Discussion

本文详细的协议允许研究人员在实验环境中调查儿童的自发说谎行为。它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个机会, 不仅要讲述他们的罪行的主要谎言, 还要在面对证据掩盖他们的罪行时, 告诉他们更复杂的战略谎言。

在修改和执行本议定书时的一些考虑因素涉及程序和项目选择。研究人员可以选择跳过步骤 4.1, 因为这一步已经给孩子们提供了他们自己的主张和物证之间明显的冲突。因此, 包…

Divulgazioni

The authors have nothing to disclose.

Acknowledgements

这项研究由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的一般研究基金 (845211) 资助, 并获颁授给第一位作者的深圳大学研究补助金 (85302-000173)。我们感谢艾斯特女士的数据收集和儿童和家庭参与我们的研究。

Materials

Camcorder Sony HDR-CX405 With tripod

Riferimenti

  1. Talwar, V., Lee, K. Social and cognitive correlates of children’s lying behaviour. Child Dev. 79 (4), 866-881 (2008).
  2. Wilson, A. E., Smith, M. D., Ross, H. S. The nature and effects of young children’s lies. Soc Dev. 12 (1), 21-45 (2003).
  3. Bussey, K. Children’s categorization and evaluation of different types of lies and truths. Child Dev. 70 (6), 1338-1347 (1999).
  4. Evans, A. D., Xu, F., Lee, K. When all signs point to you: lies told in the face of evidence. Dev Psychol. 47 (1), 39-49 (2011).
  5. Williams, S. M., Kirmayer, M., Simon, T., Talwar, V. Children’s antisocial and prosocial lies to familiar and unfamiliar adults. Infant Child Dev. 22 (4), 430-438 (2013).
  6. Talwar, V., Crossman, A. From little white lies to filthy liars: The evolution of honesty and deception in young children. Adv Child Dev Behav. 40, 139-179 (2011).
  7. Piaget, J. . The Moral Judgment of the Child. , (1965).
  8. Lewis, M., Stanger, C., Sullivan, M. W. Deception in 3-year-olds. Dev Psychol. 25 (3), 439-443 (1989).
  9. Polak, A., Harris, P. L. Deception by young children following noncompliance. Dev Psychol. 35 (2), 561-568 (1999).
  10. Talwar, V., Lee, K. Emergence of white lie-telling in children between 3 and 7 years of age. Merrill-Palmer Quart. 48 (2), 160-181 (2002).
  11. Talwar, V., Lee, K. Development of lying to conceal a transgression: Children’s control of expressive behaviour during verbal deception. Int J Behav Dev. 26 (5), 436-444 (2002).
  12. Feldman, R. S., Jenkins, L., Popoola, O. Detection of deception in adults and children via facial expressions. Child Dev. 50 (2), 350-355 (1979).
  13. Newton, P., Reddy, V., Bull, R. Children’s everyday deception and performance on false-belief tasks. Brit J Dev Psychol. 18 (2), 297-317 (2000).
  14. Sears, R., Rau, L., Alpert, R. . Identification and Child Rearing. , (1965).
  15. Talwar, V., Lee, K., Bala, N., Lindsay, R. C. L. Children’s conceptual knowledge of lie-telling and its relation to their actual behaviors: Implications for court competence examination. Law Human Behav. 26 (4), 395-415 (2002).
  16. Talwar, V., Gordon, H. M., Lee, K. Lying in the elementary school years: Verbal deception and its relation to second-order belief understanding. Dev Psychol. 43 (3), 804-810 (2007).
  17. Baird, J. A., Astington, J. W., Hassin, R. R., Uleman, J. S., Bargh, J. A.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ntention concept: From the observable world to the unobservable mind. The New Unconscious. , 256-276 (2005).
  18. Wang, L., Zhu, L., Wang, Z. Parental mind-mindedness but not false belief understanding predicts Hong Kong children’s lie-telling behavior in a temptation resistance task. J Exp Child Psychol. 162, 89-100 (2017).
  19. Wellman, H. M., Cross, D., Watson, J. Meta-analysis of theory-of-mind development: The truth about false belief. Child Dev. 72 (3), 655-684 (2001).
  20. Perner, J., Wimmer, H. “John thinks that Mary thinks that…” attribution of second-order beliefs by 5-to 10-year-old children. J Exp Child Psychol. 39 (3), 437-471 (1985).
check_url/it/57189?article_type=t

Play Video

Citazione di questo articolo
Wang, L., Wang, Z. The Modified Temptation Resistance Task: A Paradigm to Elicit Children’s Strategic Lie-telling. J. Vis. Exp. (134), e57189, doi:10.3791/57189 (2018).

View Vid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