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mmary

低压氨合成

Published: August 23, 2017
doi:

Summary

通过使用常规的催化剂和氨选择性吸附剂可以在低压力为原料合成氨气。

Abstract

氨可通过使用氨选择性吸收剂在低气压下合成。这一过程可以用风能驱动, 在需要合成氨的地区, 可在当地获得合成肥料。这样的风能通常被称为 “搁浅”, 因为它只能从可以直接使用的人口中心获得。

在所提出的低压过程中, 氮气是由空气中的变压吸附制得的, 而氢是由电解产生的水。当这些气体可能起反应在大约400° c 在被促进的常规催化剂的存在时, 转换由反向反应经常限制, 使这个反应仅可行在高压。这种限制可以通过吸收氨的钙或氯化镁来消除。这种碱性金属卤化物能有效去除氨, 从而抑制反应的平衡约束。在所建议的吸收增强氨合成过程中, 反应速率可以不受化学动力学和吸收率的控制, 而是由未气体的循环速率来调节。这一结果与传统的小型哈伯-博世工艺的氨水相比是有利的。

Introduction

氨是一种重要的工业化学品。它是通过哈伯-博世工艺生产的, 它被称为 20th世纪12中最重要的创新之一。氨合成是在一个非均相催化剂的存在下进行的, 在高温 (#62; 375 ° c) 和压力 (和 #62; 100 bar)3。如此高的温度和压力要求使氨合成非常能量-和 capital-intensive。大约1.5亿吨氨每年生产4, 占世界能源消耗的 1-3%, 5% 的天然气消耗量, 以及多达3% 的气候变化气体排放量5,6, 7

氨有两个主要的潜在用途。首先, 氨是一种合成氮肥1。如果没有这种肥料, 目前人口的一半将无法获得足够的粮食。其次, 氨水可以作为一种能量载体, 或者作为一种碳中性液体燃料或间接氢载体8,9,10,11。典型地, 可再生资源 (例如风) 在稀少农村地区是可利用的, 在那里可以被夺取;这种类型的孤立风和太阳能被称为 “搁浅”。在这种情况下, 可再生能源的电能和热能被转换成能量密集的碳中性液氨。所生产的液氨可以运往城市中心, 在那里可以直接用于氨基燃料电池12和内燃机的13, 也可以分解成氢气, 然后用于氢燃料电池或氢气站因此, 我们可以把美国大草原的风移到美国拥挤的城市地区。

主要是由于化肥的使用, 合成氨生产是一个重要的行业。在室温下, 氨合成反应是放热的, 因此-至少, 在原则上自发的14, 但是, 在环境条件下实现反应非常困难, 因为强氮氮键15. 为了克服这一点, 弗里茨哈伯著名地使用高温来达到快速的动力学, 但这些高温意味着反向反应抑制生产。为了减少这种反向反应的抑制作用, 哈伯使用高压来改善转换。他执行了 large-scale 反应在枪管, 仍然装饰 BASF 植物在路德维希港。

当反应可能在更温和的条件下运行时, 必须同时使用高温和压力, 这使化学家们沮丧了一个世纪2。即使在这个过程被商业化之后, 卡尔. 博世和巴斯夫的一个庞大的队伍在整个周期表中搅动着寻找更好的催化剂。尽管博世没有取得什么成功, 但搜索仍在继续。甚至在去年, 一个新的研究计划, 旨在寻求一个新的催化剂启动16,17。详细的氨合成化学现在已经很好的理解14, 如果寻找新的催化剂是成功的, 它肯定是值得的努力。然而, 我们认为, 过去的失败减少了未来成功的机会。

本文介绍了 small-scale 氨合成工艺, 并对其进行了研究。

小规模的过程:

风力发电氨
我们正在改进哈伯-博世合成氨的工艺, 寻求一个更小, 更简单的过程, 可以在当地运行, 但产生微不足道的二氧化碳量。在一个位于莫里斯, 锰的试验工厂已经证明了当地氨制造的可行性, 并显示在图 118。莫里斯坐在水牛脊, 在明尼苏达州西南角的六十英里的连绵起伏的山丘的形成。山脊有异常稳定, 强风, 横跨草原滚动。因此, 它是风力发电的圣地。

用这种电, 我们已经从风中生产氨, 使用的是比现有的化石燃料商业操作小4万倍的植物。一些风力发电是用来使空气中的氮气通过变压吸附, 一种既定的方法, 空气分离使用, 例如, 对于肺气肿患者需要富氧空气。然而, 更多的电力是用来制造氢气的电解水。在图 2中示意的过程中, 这些气体与常规催化剂结合在一起。反应后, 气体通过冷却分离, 浓缩液氨。未气体, 以及 uncondensed 氨, 被回收。

试验工厂详情
在我们的试验工厂, 明尼苏达大学的可再生氢和氨试验厂, 电力是由一个合用的1.65 兆瓦风力涡轮机提供。该试验工厂使用约10% 的功率产生, 剩余的电力使用的明尼苏达大学, 莫里斯校区。

氢气生产系统使用一个电解槽, 增压压缩机, 和一个热冷水机组。该系统每小时生产0.54 公斤氢气, 储存在 2400 psi, 使用24千瓦时电能。利用反渗透和离子系统纯化 on-site 井的水。然后, 水以高达15升/小时的速度供应给电解槽. 氮气是用氮气发生器、pre-air 压缩机、空气干燥器和增压压缩机产生的。氮气储存在 2400 psi, 使用约6千瓦小时的电力。

合成氨的合成使用定制的刹车。它包括一个压缩机, 一个反应堆, 一个制冷冷却回路, 和一个20千瓦的电加热器。该橇使用约28千瓦小时的电力生产2.7 公斤的氨水, 然后储存在 150 psi。采用集成 PLC 和 HMI 系统控制合成氨生产过程。生产的氢气和氮气储存在现场18氮斯道拉恩索ge 坦克和54储氢罐。氨水也在3100加仑的容器内存放在现场。

风力发电是昂贵的
这一过程的电是由风制成的, 因此制造氨水的燃料是免费的, 不需要使用任何化石燃料。然而, 这一试点工厂的资本成本主要是以氢气生产和合成氨的投资为主导。迄今为止的操作表明, 制造 small-scale 氨的成本大约是传统的基于化石燃料的氨水的两倍。虽然我们继续优化我们的过程, 我们相信, small-scale 风产生的氨将不会在目前的天然气价格竞争力。每块质量氨的资本成本可以通过一个更大的常规过程来减少, 或者通过一个类似于本文接下来所描述的替代过程来降低。

吸收过程:

吸收增强生产
用于合成氨的催化剂在上个世纪19几乎保持不变。因此, 我们在这项研究中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我们应用了当前的催化剂和操作温度, 但一旦形成, 就会在适度的压力下吸收氨水。我们回收任何未的氢和氮。该过程类似于图 3中的示意图, 与常规过程相似, 但用填充床吸收器代替了凝汽器。

初始反应动力学不改变
该系统的低转换实验表明, 初始反应速率与本系统早期的许多研究是一致的3,14,15,20,21,22,23, 如图 4所示。左面板显示初始速率, 随温度的变化强烈。虽然这些速率也随压力而变化, 但变化较小, 如右面板所示。在我们的新的过程中, 我们使用相同的催化剂和类似的操作条件, 但寻求方法, 以改善氨生产使用在较低的压力吸收。因此, 我们希望降低氨合成的资本成本。

吸收增强转换
在我们的工作中, 我们用填料床代替了小型的冷凝器, 这是一个充满了吸收剂的小颗粒的圆柱形容器。我们强调了主要由氯化镁和氯化钙制成的吸附剂11,24。这种氨吸收剂有两种作用。首先, 它们将回收气体中的氨浓度降低到接近零。第二, 他们有效地减少了分离的时间到接近零。此策略具有生产性252627。例如, 在图 5中, 我们显示了使氨的速率与系统中总压强的下降成正比, 比没有吸收要大得多。特别是, 红色圆圈显示的 90 bar 上的反应, 比与吸收剂的反应更不完整, 由蓝色三角形27显示。这是真的, 即使没有吸收剂的反应发生的压力几乎是吸收反应的两倍。在早期的实验中 (这里没有显示), 我们还表明, 该过程的最终转换是约20% 没有吸收剂, 但超过95% 的吸收剂。

反应速率随吸收温度的变化而降低。这在图 6中显示, 它再次报告合成氨为总压力vs时间27。改变反应温度60° c 对反应速率影响不大。这与图 4中的初始速率形成了对比, 它显示了几乎是一个数量级的反应速率的变化。图 4图 6的结果是不同的, 因为反向反应的效果已经降低, 因此化学动力学不再是对总体速率负责的唯一步骤。

Protocol

1.飞行员厂启动 氮生产系统 转上空气干燥机、 空气压缩机、 氮发生器。验证至少 800 kPa 的空气压缩机储气罐。这不断发送氮到缓冲罐,直至不超过 0.004%(40 ppm) 氧氮。 开启氮气气体增压器。气体增压器开始填充氮气供应坦克,在压力下高达 17 MPa。 制氢系统 打开冷水机组、 水去离子装置和电解槽。电解槽将无法运行没有排气?…

Representative Results

中的试装置上莫里斯,锰证明为当地氨制造18,风之可行性,如图 1所示。风力发电,用以使氮气和氢气通过的空气压力回转吸收法和电解水,分别。反应器使用常规催化剂组合的氮气和氢气的气体,使氨。氨是用凝汽器然后分离的。 这里介绍的方法包括进程回收任何未反应的氢和氮。?…

Discussion

反应吸收实验装置的关键步骤:

确保氮气和氢气系统中没有杂质。吸水材料在每次循环后都会发生变化。在大多数情况下, 在高温和氨的存在下, 吸水材料的保险丝和形成一个大的固体混凝土。根据每个金属卤化物和氨络合物的热力学性质, 应采用适当的吸收和解吸温度。在每次测试之前, 应检查系统的压降 (吸收器、反应器、油管、阀门、管件、), 以确保回流回路、减震…

Disclosures

The authors have nothing to disclose.

Acknowledgements

这项工作主要由 ARPA-E,美国能源部明尼苏达州环境和天然资源信托基金,部分建议立法公民委员会对明尼苏达州资源和 MNDRIVE 的一项倡议明尼苏达大学。额外支持来自德雷福斯基金会。

Materials

Experimental Apparatus
Magnesium Chloride Sigma Aldrich 7786-30-3 St. Louis, MO
Calcium Chloride Sigma Aldrich 10043-52-4 St. Louis, MO
Ultra Pure Hydrogen Matheson SG PHYF30050 New Brighton, MN
Ultra Pure Nitrogen Matheson SG G1881112 New Brighton, MN
Iron Based Catalyst Clariant/Sud Chemie Charlotte, NC
Variable Piston Pump PumpWorks Inc. PW2070N Minneapolis, MN
Omega Ceramic Heater Omega CRFC-36/115-A Stamford, CT
PID Controller Omega CN96211TR Stamford, CT
Signal Conditioner Omega DRG-SC-TC Stamford, CT
Pressure Transducer WIKA 50426877 Lawrenceville, Georgia
Mass Flow Controller Brooks Instruments SLA5850 Hatefield, PA
Name Company Catalog Number Comments
Pilot Plant
Electrolyzer Proton OnSite H6 Series Wallingford, CT
Gas Booster PDC Machine 3 2500  Warminster, PA
Wind Turbine Vestas V82 Portland, OR
Chiller Thermal Care SQ Series Niles, IL
Water Purifier Elga Pure Lab S-15
Nitrogen Generator Innovative Gas System NS-10 Huoston, TX
Air Compressor Hydrovane HV05

References

  1. Erisman, J. W., Sutton, M. A., Galloway, J., Klimont, Z., Winiwarter, W. How a century of ammonia synthesis changed the world. Nat Geosci. 1 (10), 636-639 (2008).
  2. Vojvodic, A., Medford, A. J., et al. Exploring the limits: A low-pressure, low-temperature Haber-Bosch process. Chem Phys Lett. 598, 108-112 (2014).
  3. Jennings, J. R. . Catalytic Ammonia Synthesis. , (1991).
  4. . Nitrogen (Fixed) – Ammonia Available from: https://minerals.usgs.gov/minerals/pubs/commodity/nitrogen/mcs-2016-nitro.pdf (2016)
  5. Wojcik, A., Middleton, H., Damopoulos, I., Van herle, J. Ammonia as a fuel in solid oxide fuel cells. J Power Sources. 118 (1-2), 342-348 (2003).
  6. Zamfirescu, C., Dincer, I. Using ammonia as a sustainable fuel. J Power Sources. 185 (1), 459-465 (2008).
  7. Christensen, C. H., Johannessen, T., Sørensen, R. Z., Nørskov, J. K. Towards an ammonia-mediated hydrogen economy?. Catalysis Today. 111 (1-2), 140-144 (2006).
  8. Hummelshøj, J. S., et al. reversible high-density hydrogen storage in compact metal ammine salts. J Am Chem Soc. 130 (27), 8660-8668 (2008).
  9. Ni, M., Leung, M. K. H., Leung, D. Y. C. Ammonia-fed solid oxide fuel cells for power generation-A review. Int J Energy Res. 33 (11), 943-959 (2009).
  10. Zamfirescu, C., Dincer, I. Ammonia as a green fuel and hydrogen source for vehicular applications. Fuel Process Technol. 90 (5), 729-737 (2009).
  11. Ertl, G. Surface Science and Catalysis-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mmonia Synthesis: The P. H. Emmett Award Address. Catal Rev. 21 (2), 201-223 (2006).
  12. Nielsen, A., Kjaer, J., Bennie, H. Rate equation and mechanism of ammonia synthesis at industrial conditions. J Catal. 3 (1), 68-79 (1964).
  13. . DE-FOA-0001569 Sustainable Ammonia Synthesis Available from: https://science.energy.gov/~/media/grants/pdf/foas/2016/SC_FOA_0001569.pdf (2016)
  14. Sustainable Ammonia Synthesis – Exploring the scientific challenges associated with discovering alternative, sustainable processes for ammonia production. DOE Roundtable Report Available from: https://science.energy.gov/~/media/bes/pdf/reports/2016/SustainableAmmoniaReport.pdf (2016)
  15. Reese, M., Marquart, C., et al. Performance of a Small-Scale Haber Process. Ind Eng Chem Res. 55 (13), 3742-3750 (2016).
  16. Schlögl, R. Catalytic Synthesis of Ammonia-A “Never-Ending Story”. Ange Chemie Int Ed. 42 (18), 2004-2008 (2003).
  17. Dyson, D. C., Simon, J. M. Kinetic Expression with Diffusion Correction for Ammonia Synthesis on Industrial Catalyst. Ind Eng Chem Fund. 7 (4), 605-610 (1968).
  18. Temkin, M., Pyzhev, V. Kinetics of ammonia synthesis on promoted catalysts. Acta Physiochim USSR. 12, 327-356 (1940).
  19. Annable, D. Application of the Temkin kinetic equation to ammonia synthesis in large-scale reactors. Chem Eng Sci. 1 (4), 145-154 (1952).
  20. Guacci, U., Traina, F., Ferraris, G. B., Barisone, R. On the Application of the Temkin Equation in the Evaluation of Catalysts for the Ammonia Synthesis. Ind Eng Chem Prod DD. 16 (2), 166-176 (1977).
  21. Hummelshøj, J. S., Sørensen, R. Z., Kustova, M. Y., Johannessen, T., Nørskov, J. K., Christensen, C. H. Generation of nanopores during desorption of NH3 from Mg(NH3)6Cl2. J Am Chem Soc. 128 (1), 16-17 (2006).
  22. Huberty, M. S., Wagner, A. L., McCormick, A., Cussler, E. Ammonia absorption at haber process conditions. AIChE Journal. 58 (11), 3526-3532 (2012).
  23. Himstedt, H. H., Huberty, M. S., McCormick, A. V., Schmidt, L. D., Cussler, E. L. Ammonia synthesis enhanced by magnesium chloride absorption. AIChE Journal. 61 (4), 1364-1371 (2015).
  24. Malmali, M., Wei, Y., McCormick, A., Cussler, E. L. Ammonia Synthesis at Reduced Pressure via Reactive Separation. Ind Eng Chem Res. 55 (33), 8922-8932 (2016).
  25. Wagner, K., Malmali, M., et al. Column absorption for reproducible cyclic separation in small scale ammonia synthesis. AIChE Journal. , (2017).
check_url/kr/55691?article_type=t

Play Video

Cite This Article
Cussler, E., McCormick, A., Reese, M., Malmali, M. Ammonia Synthesis at Low Pressure. J. Vis. Exp. (126), e55691, doi:10.3791/55691 (2017).

View Video